斯金纳箱,跳舞的鸽子和迷信

发布于 2020-02-23  497 次阅读


美国有个牛人,名气极大,可是在国内公众的视野中,却极少出现。但是他的很多研究对我们的行为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叫做:斯金纳。

伯尔赫斯 · 弗雷德里克 ·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其在新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闻名于世。

1938 年,为了找到人类学习的基本原理,他做过一个著名的动物行为实验,从此奠定了行为主义学说。

他设计了一个箱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连锁装置。在箱子里面有一个杠杆,拨下它,就触发了在箱子之外的一个食物的传输装置,这是,就会有少量食物落入箱子中(比如几个玉米粒)。

然后,他将一只老鼠放入箱子中,观察老鼠的行为。

没多久,老鼠就学会了拉下杠杆来获得食物。

拉杠杆,得到食物,这就是一个正强化。

然后,他又用鸽子做了同样的测试。不过,杠杆变成了箱子上的一个红点,只要鸽子去啄,就能得到食物。

斯金纳对此解释道,老鼠是通过从自己的行为中进行学习的,是行为被一次次积极的结果所强化。同时,命名这个理论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对于人类,也是一样。斯金纳说:

行为的后果决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事情还没有结束。

1948 年,这位老哥不知道怎么想的,改变他的实验策略。

这次,还是那样的箱子,还是那样的鸽子,但是,食物的提供机制变了。

1938 年的实验中,老鼠或者鸽子通过拉动杠杆或者啄到红点来触发食物的供给。

这一次呢?随机的!

也许是每过 10 秒就投下一次食物,也许是 15 秒,或者 20 秒。

老哥的灵机一动,鸽子们就凌乱了。

实验结束后,斯金纳在报告中写道:

“ 8 只鸽子中的 6 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两名观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
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 2 - 3 圈;
另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
第三只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
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摇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接着再慢慢的转过来,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向前走几步。
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接触。”
——《Superstition inthe pigeon》
'SUPERSTITION'IN THE PIGEON
B. F. Skinner
Indiana University
Firstpublished 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 168-172.

(备注:每一次的食物供给称之为一次强化。)

鸽子们发展出了自己的独有的祈求食物的 “舞蹈”。它们认为,自己的某个特定的舞蹈动作,比如上面提到的发展出上举反应的那位,它认为是自己的上举动作导致了食物的出现。

于是,在随机的食物供给的间歇期,比如那 15 秒之间,它就在不停的用上举动作来 “触发” 食物的出现。

你以为斯金纳先生是在和鸽子过不去?他是在研究你我的行为方式!

这种鸽子的舞蹈,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在电视或者什么地方看到的,远古部落的某些仪式?

一个打扮的奇形怪状的大哥在火堆前跳来跳去,嘴里振振有词,然后还不时往火里扔些什么东西进去。然后周围的人们都疯了一般和他一起跳来跳去,还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叫喊。

有没有见过,有的足球运动员,在上场之前,喜欢弯下腰来,用指头摸一下草皮,然后放在自己的嘴边亲吻一下?

有没有见过,赌徒在掷骰子之前,喜欢先将骰子握在手心,然后想着手心吹一口气,然后再迅速的将骰子抛出?

小时候,叠好纸飞机,在放飞之前,有没有冲着尖头哈一口气,然后再使劲的扔出去?

鸽子也罢,人也好,这种迷信的行为都源于我们对于行为和结果之间关系的,似乎强迫性的,因果关系的寻找。

因果关系,是我们认知中最强的一种模式。A 的发生导致 B 的出现,所以,A 是 B 的原因。多么通顺,简单,美好的方式啊。

这种对因果关系的偏爱,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的被强化,似乎已经写入了我们的基因中。

就像我们的孩童时期,总是不厌其烦的问着我们的父母:这是为什么啊?那是为什么啊?。。。就像一个无限循环的嵌套。

总是有为什么可以问下去。

而大脑认识新鲜事物的方式是匹配。就像我们在解释一个抽象或者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就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来解释,这样听众就能发出:“哦,原来这样” 的感叹,来表示 TA 理解了。

此时,就是听众的大脑中,将这个新事物的模式和已经在大脑中存在的模式进行了匹配,找到了几个共同点,于是,便欣然的接受了。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用鸡蛋来类比细胞的结构。

用太阳系的模型来类比原子核里的结构。

我们的大脑中很多个筐,不同的筐里装不同的模式,看见筐里没有的,先进行判断,和哪个筐里的东西类似,然后就直接丢进那个筐里了。而因果关系的筐最大!

大脑太想找一个模式去认识,理解和应用新的情景。而因果关系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种模式。于是就像水流一样,总是向着最低的方向流动。

然后,就出现了各种奇诡的仪式,无用的小动作和莫名的心理暗示。

但是,我们在认识因果关系的时候常常存在着谬误。

Post hoc (sometimes written as post-hoc) (a shortenedstyle of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is a fallacy in which one event is allegedto be the reason for a later event just because it occurred earlier. It is alsoreferred to as the fallacy of the false cause or the argument from successionalone.
—wikipedia

最常见的一种,被称作事后归因谬误。

它指的是一种推理,一件事情 A 发生在另一件事情 B 之后,那么事情 B 就是事情 A 的原因。它的错误在于我们常常通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判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济学上有个摩天大厦效应。它说,当一个城市的摩天大厦建成之日,即是这个城市的经济衰退的到来。如此看来,天津目前的经济衰退还不算什么,因为 117 大厦还未竣工。

还有人说艾滋病的泛滥是因为迪斯科的流行,因为在迪斯科开始流行之后,艾滋病也很快爆发了。

事后归因谬误很可能是大部分迷信的基础。某人从楼梯下面走过或者打破一面镜子,或是一只黑猫穿过他前面的路之后不久,不幸降临在此人身上,他就判断该事件导致了这种不幸。
—《超越感觉 | 批判性思考指南》 P144

上面那位鸽子也是这么考虑的,它用逆时针转了 2 圈,于是食物出现了。怎么办呢?接着转呗。谁晕谁知道。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所谓的迷信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

有时,这种迷信会加强我们的自信。那位上场的球员也许会认为,触碰球场的行为会给他带来好运,于是,在这种自信的加持下,他更有可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平。

要不,下次拜访客户之前,我也先在门口逆时针转 2 圈?

以上。

-END-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